刘颜涛
一笔画
鉴于龟甲兽骨的间质以及契刀的锐利,甲骨文的线条挺拔劲峭,别具一番韵味,更能体现出 “书到瘦硬方通神” 之妙处。甲骨文笔画主要由 “点”“直线”“弯曲” 构成。其 “点” 多拟形表意,显得含蓄深沉。
图片
在甲骨文字中多以 “字缀” 的形式呈现,以 “点” 为例,其所表达的含义繁多,如表示水滴、谷米粒、泪滴、血滴、尘土、气味、唾沫等。其形态各异,有的形如三角、米粒,有的状若枣核、纺锤。起笔以笔尖轻轻逆入,使甲骨文更显生机灵动且含蓄稳重,有画龙点睛之妙趣。
图片
其 “直画”,线条瘦劲、刚挺、犀利、峻峭,既有用笔简练干净利落之 “疾”,又具控制笔锋、力度沉稳、入木三分之 “稳”,展现出 “以刀代笔” 的锋利与爽利,体现出 “刀笔味” 的凝重与古雅,臻至线条遒劲秀美,气意连贯,稳重大方,气势逼人之境地。甲骨文转折独具一格,由于以刀代笔的缘故,甲骨文的转折极少圆转,多由两笔交接而成,因而交接处多为方折,峻骨爽气,清癯犀利。
图片
有时为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,在两笔交接之处,常常笔断意连,活泼灵动,自然天成。
其 “弯曲” 笔画,也始终保持中锋的瘦劲圆浑,同样彰显出孙过庭称赞的 “篆尚婉而通” 之美,“弯” 而愈劲,“曲” 而能筋强骨健,犹如 “折钗股”。于婀娜之中仍保持刚劲和遒练,圆浑之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,且刀笔流畅,气息贯通,通而愈节,流畅而紧疾,风神毕现。
图片
而有些一笔难以完成的辐度较大和复杂的 “弯曲”,虽为分段重新起笔书写,但于接点处既无空隙又无接点,更是显得起伏连绵,峰回路转,曼妙多姿。
二结体
甲骨文书法的结体,为汉字的字形之态奠定了基石,其字体大多呈长方形(长方形字体占 75%,方形字体占 20%,扁方形字体占 5%),在《殷商甲骨文拓片精选集》中占绝大多数的长方形字形中其形体多为 5∶8 和 5∶3 的形态,这种长方形契合黄金分割比率的原则,是一种最为美妙且合宜的形体。
图片
汉字是在象形字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当数量,一些非象形的会意字、形声字,就其构成的各个部件而言也都是以象形为母体,所以说甲骨文的象形字,真正达成了 “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”,概括地表现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部分。
图片
正因为字体具有象形的特点,在结体上随体赋形,任其自然,而且往往一个字存在诸多不同的字形体态,使甲骨文字的结构更为 “千姿百态”。
故而,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虽以端正为根本,却不局限于端正,在字的结构上常常展现出灵活性、生动性和多样性。
图片
其形体态势的长短大小、斜正疏密,因势而为,不拘一格,又以一个重心为基础,使其参差错落,穿插迎让,偃仰开合,顾盼呼应,动静起伏,在灵活自由、错综变化中,又显得均衡、对称、稳定。《何青甲骨文字歌》结体重视构形上的稳中有动、欹中有正,既能体现恣意的创作情感,又合理自然,不着雕琢痕迹,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悟。
图片
三章法
甲骨文刻辞的章法,基本形式为直书,有右行的,亦有左行的。我们当下书法创作的自上而下书写,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传统款式,乃是由甲骨文率先确立的。殷商人定下的这个规制,至今已延续了三千余年。
图片
在章法布白上,甲骨刻辞的另一特点便是其注重依据材料的大小、形状和卜辞内容的多少以及卜兆纹路进行排布。如有的多条卜辞并列,每条卜辞因字数多少的不同,行首和行尾便不齐整。有些方形字的多条卜辞,往往排叠成 “塔形” 结构,错落有致,颇为美观。
图片
有的整版文辞密密麻麻,犹如繁星密布于苍穹,有的布置稀疏,字与字之间距离颇大,上中部留出大片空白,仿佛十五的夜晚,月明星稀,给人一种旷达恬静,神清气爽之感。
有的文字从上直落而下,下部留有很大空间,给人一种飞流直下,一泻千里之感。有的则将数条辞分成数块字群,以不同的排布方式,分置于不同角落,宛如高明的军师巧布的疑阵,令人难以揣测虚实。
图片
总之,刻辞章法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,渗透着先民们对美的追求。字与字大小相间,错落有致,各有殊异,行与行参差有序,行文自然,各具姿态。纵横依其势,变化因其形。其虚实相生,率真质朴的艺术效果,极具审美价值,此正是甲骨文章法的实质与精华所在。
图片
四笔法
1、起笔
尖起笔
在甲骨文的书写中,尖起笔乃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起笔方式。由于甲骨文大多是借由刀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而成,此种尖起笔恰似刻刀径直切入介质从而开始刻画线条。从书法用笔的视角来看,倘若以毛笔来模拟这种尖起笔,需要在起笔时轻触纸,毛笔的笔尖轻轻触及纸面,而后顺势行笔,如此方能体现出甲骨文线条起始处的灵动之态。
图片
圆起笔
部分甲骨文亦存在圆起笔的情形。圆起笔或许是由于刻工在刻字时,针对线条的起始处进行了一定的修饰,抑或是在刻制弧线时自然形成的。如 “月” 字的撇画起笔,有一种圆润之感。在毛笔书写中,要写出这种圆起笔,需要在起笔时将毛笔稍作逆锋,而后再转锋行笔,令起笔处呈现出圆润的形状,此种圆起笔为甲骨文线条增添了一份含蓄和圆润的美感。《董作宾甲骨文江南好立轴》对此深有表现!
图片
2、行笔
直线行笔
甲骨文的线条以直线居多,在直线行笔过程中,线条简洁、明快。以毛笔书写时,直线行笔要求笔锋保持稳定,力量均匀,以中锋行笔为主,如此能够写出挺拔有力的直线。同时,鉴于甲骨文的直线多为短线条,所以在行笔过程中要留意控制笔锋的长度和速度,避免线条过长或行笔过缓致使线条软弱无力。
图片
弧线行笔
弧线在甲骨文中亦占有一定比例。弧线行笔需要刻工具备较高的技艺。,刻工要掌控好刻刀的角度和力度,使弧线流畅自然。以毛笔书写弧线时,要运用手腕的力量来控制笔锋的运行轨迹。在行笔过程中,笔锋要随着弧线的变化而调整,使弧线饱满圆润。而且,甲骨文的弧线行笔往往是由多个短弧线连接而成,这就要求在书写时留意弧线之间的衔接,要做到连贯自然,不可有脱节的现象。
3、收笔
尖收笔 尖收笔在甲骨文中极为普遍。这与甲骨文的契刻特点紧密相关。由于刻刀的特性,在终结一条线条时,刻工往往直接将刻刀提起,从而令线条的末端呈现出尖状。例如 “人” 字的捺画,收笔尖锐。以毛笔书写时,尖收笔能够通过逐步提笔的方式来达成,在收笔时,毛笔的笔锋缓缓离开纸面,使线条末端逐渐变细,体现出甲骨文线条收笔的锐利之感。
钝收笔 少数甲骨文亦存在钝收笔的情况。此种钝收笔可能是刻工在刻字时对线条末端进行了一定的修饰,抑或是由于刻刀与介质的接触方式不同而形成的。
4、笔画的粗细变化
大部分甲骨文的笔画粗细较为均等。这是因为契刻时主要是凭借刻刀的深浅来控制线条,而非如毛笔书法那般通过提按来产生显著的粗细变化。例如 “甲” 字,其横竖笔画的粗细基本相同。在毛笔书写甲骨文时,为了体现此种特点,要维持笔锋的稳定,尽量减少提按动作,使笔画粗细均匀,以体现甲骨文原始的质朴之感。
然而,仔细观察亦会发现一些甲骨文存在微弱的粗细变化。这种粗细变化或许是由于刻工在刻字时,对不同部位的线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用力。如 “牛” 字的牛角部分,线条可能会稍粗一些。以毛笔书写时,可以通过轻微的提按来表现这种微弱的粗细变化,但要注意把控好度,不可使粗细变化过于明显,以免丧失甲骨文的古朴韵味。
我们将《殷商甲骨文拓片精选集》、《何青甲骨文字歌》、《董作宾甲骨文江南好立轴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殷商甲骨文拓片精选集》、《何青甲骨文字歌》、《董作宾甲骨文江南好立轴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